司法建议工作是人民法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抓手,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新京报记者获悉,2023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按照上级法院的工作部署,开展了“一团队一建议、一案件一建议”活动,要求每个审判团队每年至少发送一份司法建议,针对扫黑除恶等特定类型案件逐案发出司法建议。


一年来,全院共向相关部门、单位发送司法建议80篇,每个团队平均发送司法建议1.8篇,有效发挥了司法建议在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群众切身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小切口”撬动社会治理“大格局”。


调研先行,提高公证服务质量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北京二中院为确保司法建议能切中问题要害,坚持调研先行,从提升建议的针对性、准确性、可行性方面持续做文章,以扎实的调研基础工作取得被建议单位的理解和认同,在发送的司法建议中,形成完备调研报告的占到近三成。


赋予债权强制执行公证是公证机构的重要业务,也是保障债权人利益、减少纠纷成诉的重要方式。二中院在司法实践中发现,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类民事案件逐年增多,与本制度初衷相悖,也直接影响公证机关的公信力。


为找到症结,二中院调取了全国近三年的数据进行深入调研,与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公证协会召开相关案件审理情况调研座谈会,并就提高公证服务质量向北京市公证协会发出了司法建议书,有效加强了司法与公证的良性互动,提升赋强公证业务办理质效,促进公证事业繁荣健康发展。


2023年1月5日,二中院与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公证协会召开调研座谈会。 图源: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从具体案件映射的问题进行延展,协调各主体实现问题根源性解决


二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案件能不能得到实质性化解,主要看当事人的合理合法诉求能不能得到实现,一份司法建议有没有针对性,主要看能不能切实解决一类群体或者一个区域内类似的问题。这需要法官从具体案件映射的问题延展开来,协调好各类机关和主体,破除各项束缚和障碍,实现问题的根源性解决。


新京报记者获悉,在二中院审理的一起合同争议中,主审法官通过梳理案情发现,被告作为小微企业的初创者,仅生产了价值5万元的产品,但因标签瑕疵被职业打假人在不同地区举报,产生了总数多达28个、总金额高达60余万元的行政处罚,导致其企业破产、婚姻破裂。


为此,二中院经过深入调研,就食品监管领域高额行政处罚问题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送司法建议,就治理职业打假、柔性执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根据司法建议具体的意见深化开展《市场监管“数字+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并指导全国对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能及时改正且未造成实质影响的行为进行“宽容”执法,做到既严格依法贯彻立法本意,又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二中院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先后就协助股权冻结、股东冒名登记问题向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送司法建议,就房屋“空挂户”问题向房产中介公司发送司法建议,就规范网络公开竞价服务向互联网公司发送司法建议,就捆绑评价企业信用问题向银行发送司法建议。


2023年9月5日,二中院赴企业开展调研座谈。 图源: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办理与治理并重


司法建议不能“一发了之”,二中院始终坚持办理与治理并重,发出后持续跟踪紧盯落实,与被建议单位同题共答,2023年二中院司法建议落实率达到90%以上。在针对某网络平台拍卖中的“一物二卖”问题,二中院指出,网络平台技术后台可以通过“项目来源”“资产类型”“资产名称”“资产详细描述”“处置方案”等关键因素,对疑似相同的拍卖窗口进行交叉比对识别。该网络平台也基于司法建议,启动了基于关键字识别技术识别商家发布信息的重合度预警机制。


在另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朱某与某企业约定的离岗期限已届满,但该企业未按约定及时安排其返岗,故朱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支付工资差额。二中院在该案审理过程中,发现另有20名劳动者正因类似争议准备诉讼,故在判决作出后指派专人向企业进行判后答疑,并向其发出司法建议,盯好类案纠纷的解决。最终,该企业参照法院判决的计算方式,确定了工资差额,解决了其余职工的劳动争议问题,从根本上减少案件发生。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二中院将继续加大司法建议尤其是综合类司法建议工作力度,紧盯“大势”与“民情”,抓好事前调研沟通及事后反馈落实,提升司法建议工作实效,通过“发布一件、带动一片”,写好推动社会治理“大文章”。


新京报记者 慕宏举 编辑 杨海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