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 工信部:到2030年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

3.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证书体系

4. 《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公布

5. 全国首笔CCER开发挂钩贷款落地成都

6. 全国首个电动汽车智慧充换电示范区建成落地

7. 中电工程在吉林投资建设绿色甲醇项目,总投资约120亿

8.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

9. 国际能源署: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增幅低于2022年

10.欧美等国加大对我国电动汽车进口审查力度


>>>专题碳讨


全国碳市场扩围,哪些行业将率先纳入?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零碳解读: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双碳“1+N”政策体系,双碳工作进入了加快落实阶段。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中央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及双碳“1+N”政策中规划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工作部署。可以预见,今年我国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碳管理体系建设和碳市场扩容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工信部:到2030年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到2035年,制造业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稳步提升,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


零碳解读: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同时,我国制造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制造业绿色转型有利于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培育壮大绿色新动能和新产业,锻造绿色产业竞争新优势。


3.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证书体系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联合其他13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关于将核电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的提案》。


零碳解读:提高非化石能源和电力占比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作为所有清洁能源中碳排放最低的发电技术之一,核电的绿色属性突出。但核电仍未被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是唯一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这不利于核电的健康发展。此次联合提案反映了行业内对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的高度关切。


B、地方实践


4.《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公布


3月4日,江苏省发改委公布《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力争完成400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电池、光伏、钢铁等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搭建,省级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运行,产品碳足迹标识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零碳解读: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能有效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绿色消费并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此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对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作出了部署。此次《意见》提出围绕电池、光伏、钢铁等重点行业搭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显示江苏在推进和落实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效率。


5.全国首笔CCER开发挂钩贷款落地成都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发文称,全国首笔CCER开发挂钩贷款于近日在成都落地发放。四川监管局还表示,加大力度督导银行机构结合CCER市场重启,开发专项绿色信贷产品,创设CCER开发挂钩贷款,将授信审批与企业CCER碳汇项目审批挂钩。


零碳解读: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标志暂停六年的碳汇开发市场正式重启。碳汇开发需要金融资源的支持,此次CCER开发挂钩贷款有助于进一步激励企业参与碳汇开发,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C、企业行动


6.全国首个电动汽车智慧充换电示范区建成落地


 3月6日,记者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全国首个电动汽车智慧充换电示范区日前在江苏建成,示范区内能通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城市电网三方高效互动,实现从“车等待桩”到“桩匹配车”转变,帮助车主节约充电时间和成本。


零碳解读: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的背景下,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便成为了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进一步普及的关键因素。据悉,此次智慧充换电示范区通过智能算法,向车主推送最优充电方案,实现月平均充电排队时间降低近50%。预计这将为城市充换电设施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7.中电工程在吉林投资建设绿色甲醇项目,总投资约120亿


近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与吉林市人民政府签订绿色甲醇与绿色航煤一体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电工程将在吉林市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和10万吨绿色航煤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是融合氢能、生物质能、绿色化工等先进技术的一体化项目。


零碳解读: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可以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绿色甲醇俗称液态阳光,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同时,它又可以用于化工领域并制备其他能源燃料,是绿色能源耦合发展、赋能其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8.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就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等主题,提交相关建议。雷军建议,要加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支持打造绿色数字化供应链系统;探索建立绿色电力全国交易机制,促进链主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


零碳解读: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还有助于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新兴产业。此次,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提出了建议。在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加重的背景下,可以预见,我国将加快建设各行业绿色低碳供应链。


D、国际看点


9. 国际能源署: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增幅低于2022年


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的报告指出,得益于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等技术的快速推进,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低于2022年。国际能源署分析称,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电动汽车的持续推广帮助人类避免使用更多化石燃料。如果没有清洁能源技术,过去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量将是现在的3倍。


零碳解读: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普及是降低全球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措施。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比2022年更强劲,但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低于2022年,这其中清洁能源的快速推进功不可没。


10. 欧美等国加大对我国电动汽车进口审查力度


3月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通知,紧急要求海关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强登记,称自2023年10月反补贴调查启动后,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增长超过10%,可能会对欧盟市场带来损害。此前,美国政府也发布公告,将对中国制造联网汽车开展国家安全风险审查,旨在阻碍中国汽车正常出口。


零碳解读: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了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汽车出口中表现不俗。在此背景下,欧美等国出于保护本地区汽车产业和市场的考虑,不断加大对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的限制措施,这样既不利于国际公平贸易,又不利于全球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


专题碳讨


全国碳市场扩围,哪些行业将率先纳入?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在此期间,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济萍等在内的多位人士,围绕扩大国内碳交易行业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议题提出相关建议。


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普及、绿色低碳转型日益紧迫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发挥全国碳市场在推动企业碳减排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通过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行业或企业建立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图/IC


1.全国碳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市场活跃度有待提升


为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碳减排进程,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首批纳入电力行业约22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目前,全国碳市场已经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2.12亿吨,年度成交额144.44亿元,日均成交量87.58万吨。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人民币。


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结合,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全国碳市场成为推动我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降低企业转型和碳减排成本的重要平台。


今年2月,国务院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点就明确体制机制、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诸多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碳市场的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在全球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加剧、国内碳减排形势日益紧迫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应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相比欧盟碳价及市场活跃度,我国碳市场的碳价、市场活跃度仍相对较低,不能完全发挥激励或约束企业减排的作用。同时,中国CCER市场首批方法学发布数量较少,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较低,面临大量碳减排项目未参与碳市场,市场主体参与碳市场自愿交易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图/IC


2.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成两会热点话题,碳市场将发挥关键推动作用


碳排放核算是开展碳减排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而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则是进一步将碳排放核算的范围扩大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因此,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将为生产消费两端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基础支撑。


近年来,欧盟碳关税、欧盟《新电池法》、美国《通胀消减法案》等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加剧,对我国产品出口形势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发展绿色供应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降低我国产品出口的碳排放风险,成为当前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智,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钟铮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快碳排放数据体系建设、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全国碳市场等议题提交了相关议案和提案,成为两会期间双碳领域大家关注的热点议题。


此前,在全国碳市场推动下,我国探索建立了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其中,参与碳市场的企业也建立了碳排放管理的内控制度,相关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核算能力也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发挥了关键推动作用。


图/IC


3.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有望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


数据显示,90%的碳排放来源于原材料,降低碳排放应从源头抓起。因此,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产品生产和消费绿色转型,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尤其是对原材料的碳排放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


碳市场在推动重点行业尤其是原材料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钢铁、有色金属企业是我国重点排放行业,又是众多产品制造业的原材料供应商,通过将钢铁、有色金属等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建立此类产品统一的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推动建成纳入行业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碳足迹管理水平。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我们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虽然其他7个行业还没纳入全国碳市场,但是其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已常态化展开。此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多次举办碳市场扩围相关的学术研讨和工作会议。据悉,钢铁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初步方案已完成,有望成为全国碳市场率先扩围的行业。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提出建议,尽快将我国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特别是钢铁、铝等重要上游关键工业原材料行业。


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赵琳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80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