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警察深入虎穴侦查破案的英勇形象,让小时候的我满怀憧憬,一心想做一名刑警。但现在我才明白,许多案件背后都藏着隐秘的伤痛。”吴冬琴回忆道。


吴冬琴2010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重庆市潼南区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视频侦查大队教导员。工作中,她见到不少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是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和法律常识才误入歧途。吴冬琴决定行动起来,创立了“冬琴护苗”工作室,对重点未成年人开展一对一系统性帮扶。


她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4次。近日,吴冬琴荣获“重庆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潼南区的中小学校园里,常常能看到吴冬琴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身影。 图源:重庆市公安局

比“事后补救”更重要的是“前端预防”


几年前,吴冬琴在抓捕一名女性嫌疑人时,发现一名衣着单薄的小男孩正躲在角落里怯怯地望着她,那是嫌疑人家3岁的孩子。看到这一幕,吴冬琴的内心被深深触动,随后她将孩子带回单位,当起了“临时妈妈”,并积极为孩子寻找临时抚养人。最终,男孩外婆将他接回家代为抚养。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吴冬琴始终忘不掉那个孩子望向自己的双眼,也忘不掉那些涉罪未成年人被问及父母信息和所在地时迷茫的眼神。于是,她抽出大量时间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调查,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孩子,很多都是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的留守儿童,有的孩子因缺乏法律常识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有的却因缺少安全知识受到人身伤害。

“这是许多留守家庭存在的问题,我不能视而不见。”吴冬琴意识到,对未成年人的挽救教育,比起亡羊补牢的“事后补救”,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的“前端预防”。

从萌发“护苗梦”后,吴冬琴开始认真学习各种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书籍,并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在潼南区的中小学校园里,常常能看到吴冬琴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身影。除了定期到学校开展反诈、禁毒、防性侵、反校园霸凌等不同领域的“安防课堂”,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帮扶工作也是吴冬琴的重要课题之一。

2022年5月,潼南区公安局成立了以吴冬琴为负责人的“冬琴护苗”工作室,与辖区多个中小学广泛联系,对重点未成年人开展一对一系统性帮扶,建立了系列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和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

“护苗警盾”,通过大数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随时跟进重点帮扶对象的情况,以避免他们的‘日常小问题’变成‘成长大难题’。”吴冬琴介绍。


为更好提升“警、校、家”在孩子们成长过程的联动作用,及时发现、干预重点帮扶未成年人存在的问题,她和工作室同事们创新研发了“护苗警盾”数据模型,通过大数据对全区重点未成年人员情况进行梳理,并根据不良行为程度进行“红黄蓝”三色预警,将信息及时推送至学校、家庭、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把行为不良未成年人员纳入帮扶清单,进行一对一系统帮扶,实时跟进了解,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止于未然。

今年15岁的小陈是“护苗警盾”数据模型的入库人员之一,也是吴冬琴重点帮扶的对象。吴冬琴回忆,2023年7月底,辖区发生多起盗窃摩托车案件,通过分析研判,警方明确身份后发现嫌疑人为4名未成年人,并很快将其抓获,小陈就是其中之一。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吴冬琴了解到小陈的父母离异,小陈由父亲抚养,但是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对小陈的关心较少。于是,吴冬琴常常找他聊天,给他普及法律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希望将他引入正轨。此外,她还积极联系小陈的父母,引导他们积极关心孩子、正确地与孩子对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后,小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吴冬琴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偷盗等不良行为,如今,他正在为就读职业学校做准备。


吴冬琴和同事通过大数据对全区重点未成年人员情况进行梳理,并根据不良行为程度进行“红黄蓝”三色预警。 图源:重庆市公安局


小陈的案例仅是“护苗警盾”数据模型运用以来的冰山一角,通过这个数据模型,潼南警方将工作中发现的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纳入了重点关注库,并成功化解未成年犯罪苗头20余个,帮护转化不良行为倾向青少年100余人。2023年以来,潼南区未成年人犯罪发案率同比下降30%。


“不论是科技运用还是实地帮扶教育,都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生活得更阳光、更健康。”吴冬琴说。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彭冲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