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太湖新一轮治理已经启动,治理重心从“湖体”向“上游”延伸,“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国新办4月2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副省长方伟坦言,太湖治理的难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去年首次被评为“良好”湖泊


从2007年开始,太湖治理已经进行了16年,直到去年上半年,太湖才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良好”湖泊。


太湖治理之“难”有多方面原因,湖泊治理本就是世界性难题,太湖又属于大型浅水性湖泊,太湖区域占整个江苏国土面积的20%,承载了30%以上的人口和40%以上的经济总量,流域人口密集、城镇密集、产业密集。


过去,这里曾是污染的“重灾区”:造纸厂、水泥厂等重污染工厂就建在湖边,污水直排入湖,渔民的生活垃圾也直接抛入湖中。


“在这样一个地区开展湖泊治理,其难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方伟直言,对江苏省来说,太湖治理的“难”不仅在于技术性问题,更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007年以来,江苏省级财政累计投入340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及全社会投资超过3000亿元,实施各类治太项目接近8000个,通过16年的努力,太湖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从监测数据来看,去年太湖的总磷、总氮浓度,水华发生、蓝藻发生次数以及蓝藻最大面积等指标均为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总磷、总氮浓度去年分别为0.052毫克/升、1.09毫克/升,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8%和61%。


新一轮治理重心从“湖体”向“上游”延伸


当前,江苏省正在进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并已印发综治方案,提出力争再用10年左右时间,使太湖的生态环境发生质的变化,把太湖打造成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


方伟介绍,在新一轮治理中,江苏把治理重心从“湖体”向“上游”延伸,“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水里和岸上都要下功夫。


针对太湖流域40条重点河流,江苏“一河一策”溯源整治,一体推进产业转型、污染减排和生态修复。去年,在无锡宜兴、常州滆湖、洮湖区域整治提升“危污乱散低”企业4500多家,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1500多吨,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3万多亩。


同时,控增量、减存量,对流域20282家涉磷企业建立“磷账本”,以每年5%的速度加快提升城市污水收集率,清淤累计4900万立方米,“相当于再挖了70个扬州瘦西湖”。此外,扩容量、增绿量,实施退圩还湖,建设环湖湿地,培育“水下森林”,持续扩展生态容量,支持绿色发展。


方伟表示,要通过太湖治理,为“浅湖深治、大湖永治”积累经验,树立起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