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此时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自古以来,人们会在这一天踏青、扫墓、插柳。各地还有不同的清明饮食习俗,例如乌稔饭、螺蛳、枣糕等。南方部分地区的人们则会制作时令美食青团,感受春天的味道。


扫墓、祭祖思亲人


清明时节有三候,分别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指的是清明时节,白桐花盛开,它象征着春天万物复苏,也是耕种和播种的好时节。此时,田鼠开始躲回洞穴,而喜欢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清明时节,雨水增多,天空出现彩虹的自然现象,是天气转暖的标志。


清明节祭祖扫墓,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等祭祀用品,为墓地除草添土,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趁着清明假期,走出家门,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春天的气息。


放风筝。图/ICphoto


清明节还有一些地方特色习俗,如插柳、放风筝等。插柳是将春天嫩绿的柳枝插在门前或屋檐下,寓意着春天到来。也有地方认为,清明插柳可以避邪。还有一些地方,男女在清明戴柳枝,代表着已经成年了。这个季节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让风筝在空中飞翔,寓意着放飞心情,迎接新的生活。


品青团感受春味


在上海、浙江等南方地区,人们热衷于在清明食青团。青团被称为艾团或清明团子,起源于唐代,已有千余年历史,每逢清明时节,南方地区家家户户几乎都会蒸制青团。


青团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将艾草的汁拌入糯米粉中制作糯米皮,再包裹进豆沙、莲蓉或芝麻等馅料进行蒸制即可。蒸熟后的青团,甜而不腻,带着清香。


青团。图/ICphoto


古时候青团主要用作祭祀,如今其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淡化,成为人们春游时的小吃。青团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甚至冷藏后食用也别有一番风味。青团还承载祈福寓意,人们认为食用青团可以避邪、避灾、祛病,带来好运和平安。


在客家地区,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吃和青团类似的艾粄(bǎn),当地人认为“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用艾草和糯米做皮、包裹馅料,然后用芭蕉叶或者其他叶子包裹,吃起来有叶子的清香。


乌稔饭、螺蛳、枣糕吃起来


清明美食不只是青团,在浙江的西南地区,尤其是畲(shē)族地区,乌稔饭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人们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树叶滤出的汁液中,蒸熟后呈现出乌黑的颜色,但米香扑鼻,口感独特。


南方一些地区还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清明时节的螺蛳肉质肥美细腻,过去人们通常会在清明前后去河边捞螺蛳进行烹饪。


捏好的面花。图/ICphoto


在北京和河北地区,人们偏爱在清明节吃枣糕。这是一种用酵糟发面,夹枣蒸熟的食物,又称“子推饼”。过去,人们还会将枣饼制成飞燕形,挂在门上,据传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在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地区,也有一种用来纪念介子推的美食——面花。这是用发酵面捏制各种形状的面花,蒸熟晒干后食用,称为“捏燕燕”或“蒸子推”,当地人一般在清明前夕开始制作。


福州地区的人们会做菠菠粿,这是用菠菠菜汁渗入米浆后制成的粿皮,内馅多样,寓意着“吃青”。而在泉州、厦门等闽南地区,人们则喜欢吃润饼菜,这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制成的薄皮,卷入各种食材食用,口感丰富。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秦胜南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