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新京报社“202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举办。在“问计向新——新质生产力主题论坛”上,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武凯作主题分享。他介绍,2023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万亿元,增长6.2%,成为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唯一过万亿的区。海淀区充分发挥区域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激活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赛道,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海淀创新实践”。

 

海淀区目前拥有2个国家实验室、10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新型研发机构;驻有37所高校、96家国家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资源和基础优势为海淀区面向未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注入澎湃动力,培植出百川智能、智谱华章等优质通用大模型企业,人工智能领跑全国。

 

海淀区每年将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500家中小企业

 

武凯介绍,2023年,海淀区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多点突破,产业发展提质升级。发布支持高质量发展五大政策,推出中关村西北旺科技园一期、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等16个重点园区、总建筑面积达385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从平台服务、人才、资金、空间等多维度、全方位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据他介绍,海淀区出台“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十五条措施”,诚邀全球优质科技项目汇聚海淀。这项政策实施后,海淀区每年将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500家中小企业,优质企业将获得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

 

此外,出台“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十五条措施”,打通源头创新转化“第一公里”。政策实施后,海淀区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30家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力争到2026年带动不少于100家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辐射不少于5万家初创科技企业,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新型研发机构正成为海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

 

“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道阻且长,离不开强有力的后盾。”武凯说,海淀区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关村科学城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在强化底层技术攻关及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供给方面持续发力。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是海淀区大力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2020年10月,智源研究院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人工智能的新机遇——大模型,很快聚集由各学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为主组成的100人一流科研力量,仅花5个月时间,就训练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中文语言大模型“悟道”。

 

2021年,海淀区又牵头国家立项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瞄准打造一个开源开放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2024年,海淀区政府、京能集团和智源研究院共同签订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海淀区将持续在算力、数据、算法、评测、场景等多个核心要素上全面布局,会同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生态体系。

 

“在海淀,像智源研究院这样的研发机构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武凯说,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海淀区目前拥有2个国家实验室、10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新型研发机构;驻有37所高校、96家国家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资源和基础优势为海淀区面向未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注入澎湃动力,培植出百川智能、智谱华章等优质通用大模型企业,人工智能领跑全国。

 

吸引全市头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海淀区人工智能企业

 

武凯在主题分享中说,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海淀区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多措并举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质人才”支撑。

 

积极开展“中关村百校联盟校园招聘团”活动,在北大、北航、北京理工等全国20余所前沿科技智力密集的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通过“中关村百校联盟”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力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积极鼓励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人才创新创业,举办第七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海淀区选拔赛,并承办“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人工智能特色赛,征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优秀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奖励、人才服务、就业创业政策支持、项目落地对接等全方位创业服务。

 

建设区域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性探索科技园区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叠加建设、双向赋能的建设思路,打造出全国行业第一家沉浸式、体验式智慧园区,实现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与行业发展的融合。

 

同时,海淀区作为全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产业行”系列活动第一站,将设置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结合成果展示、签约合作、全市新一轮“猎十条”工作启动等内容,吸引全市头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海淀区人工智能企业,赋能大模型集聚区快速发展。

 

一手抓营商,一手暖民生,今年计划新增中小学学位8000个

 

武凯介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淀区一手抓营商,一手暖民生,打造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赋能的宜居宜业高品质城市。

 

海淀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打造创新“生态雨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升级创业孵化服务环境,建成以“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链条,拥有标杆孵化器等各类创业孵化机构181家,孵化总面积已超200万平方米。

 

据武凯介绍,今年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正式揭牌,集聚区以资本服务为核心,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大企业投资平台、创新中心等头部服务机构,首批已经吸引九合创投、华山资本、长城资本、华泰创新、德勤中国等10家机构入驻,助推海淀软实力不断提质升级。

 

与此同时,海淀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计划新增中小学学位8000个;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计划开工2200套,竣工5000套;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今年计划新开工小区170个,完工76个;优化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用好“大家商量着办”,推动“接诉即办”由“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向“共商共治、不诉自办”逐步深化,以真抓实干的力度提升为民服务的温度。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