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热门


《我去往别处:维克多·谢阁兰的真实与想象》,[法]让-吕克·科阿塔朗著,翟月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进

 

“你从古老的中国,从可怕的战争杀戮中,从琐碎事物的倦怠中走来,最终来到此处——休整。”一部传记作品如此开头,是相当新鲜的。以第二人称叙事,分24小节,像是作者让-吕克·科阿塔朗对他的同乡前辈维克多·谢阁兰的24次倾诉,也是24次聆听。无论是倾诉还是聆听,这些话语都有其他传记没有的亲密性,饱含了作者对谢阁兰的敬与爱,从语调的抒情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这一点。


谢阁兰是谁?法国诗人、小说家,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他汉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身份。谢阁兰用尽短暂一生追逐“异国情调”,像一团狂热的风追逐遥远的叶子。他热爱陌生、奇特、非凡乃至神秘的一切。跟随对“异国情调”的想象与憧憬,他于1909年来到中国,遍游山川大地,定居北京,学习汉语,筹划在华考古计划,写《中国,伟大的雕塑艺术》和长诗《西藏》……在“异国”中国,谢阁兰的生命被对陌生的极度渴望所激发,其创造力即源于此。


作为传记,《我去往别处》除了梳理谢阁兰追寻“异国情调”的一生,文字中还始终带有对其一生不由自主的赞叹,不过和优秀传记类作品相比,这部传记中的资料不够详实,更像一部文学作品而非扎实的传记。大概只有法国作家才会写这样一部难以明确归类的作品,就像很多法国作家写哲学,都读起来像文学。


艺术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美]迈耶·夏皮罗著,高薪译,折射集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吕婉婷


迈耶·夏皮罗,20世纪美术史界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美国艺术史家的杰出代表。这本书收录了他20世纪30年代早期至60年代的讲座文稿和文章,大部分在其生前未曾发表。文章话题涉及艺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哲学的趣味和价值、人文主义艺术研究何以导致黑暗罪行、现代艺术表面上的无政府性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基础、美国的建筑观在夏皮罗看来为何是羞耻的……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思辨带来顺畅的阅读感。夏皮罗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储备,令其对艺术哲学的探讨没有陷入概念的空中楼阁,对哲学的洞见同时也丰富了对艺术作品的解读。相比较纯理论著作来说,这本文集更加鲜活,对艺术的社会性思考贯穿始终。如他在对现代艺术的分析中提到,耽于审美、脱离社会的艺术创作无法令艺术家获得安全感,在这种前提下获得的自由很大程度等同于消费与享乐,并带有浓厚的排外和私人色彩。在一个人人自由的社会中,个体性不应与排他性画等号,也不应该具有无情、刚愎的特征,这些思考的视角在今天依然不过时。


社科


《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 [美]玛丽· L.格雷/ [美]西达尔特·苏里著,左安浦译,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王青


在当下众多关于“零工经济”的讨论声中,《销声匿迹》这本书的出现很有意思。

 

两位作者在本书的开篇就驳斥了“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工作”的流行观点。他们认为,人工智能虽然会接管许多人类工作,但它始终存在“最后一英里的悖论”。这是因为,机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总是会催生出新的问题与新的劳动力需求。在当下的技术环境中,这种需求体现为人类与软件的协同工作。

 

怎么协同呢?很简单。当我们以为自己每一次的检索和下单都是算法的结果时,并不曾料想到,在算法背后,总有一名国际工人正在为你服务,TA的工作包括核实网约车车主的身份信息、标记数据中隐含的色情或暴力言论、转录医生的咨询意见等。

 

不同于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外卖员、快递员和airbnb房主,这群默默劳作的数据加工者往往被平台隐藏于自动化的假象中,成为规模庞大却不被看见的“幽灵工人”。

 

经过长达五年的田野调查与大数据实验分析,两位作者深入考察了“幽灵工作”的不同类型与“幽灵工人”的生活现实。他们指出,成千上万的企业正在将业务分解外包给网络上的按需劳动平台,创造出一个由大量企业和匿名工人构成的双边市场。在这里,软件管理着人类,而人类则在完成计算机做不到的工作。由于去人性化的平台设计特点与劳工保障制度的缺位,“幽灵工人”长期处于孤立无援、不稳定的弱势处境。

 

值得注意的是,“幽灵工人”的故事可能终将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未来。伴随企业对按需劳动力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所熟知的全职工作正在被一系列临时项目所取代。因此,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如何正视与改善“幽灵工人”的生存状态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议题。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供了一份把“幽灵工作”转变为可持续按需就业的最优建议清单。其中包含工作环境中的技术改善、人本思考与社会层面的制度保障等。


心理


《正午之魔: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美]安德鲁·所罗门著,屠彬/张哲译,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10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甘甜


一年多没见,赴约前,朋友发消息说:“重度抑郁了”,以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震惊与困惑之余,在记忆中搜索关于抑郁症的知识。它不是一个陌生词汇。最近几年,你越来越多地在大众媒体上看到它,在浏览那些数据与故事之后,留下一些碎片的认知。

 

于是开始阅读这本《正午之魔》。作者安德鲁·所罗门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回溯自己与抑郁症的漫长斗争,也经由采访讲述他人的抑郁故事,并结合理论研究对一些观点进行阐释。抑郁症的成因是什么?它是一种现代病吗?抑郁症患者究竟会遭遇何种痛苦?哪些人群更容易罹患抑郁症?抑郁症跟阶级的关系是什么?对于抑郁症,人们的观念经历了哪些变迁?在阅读完本书之后,你会对抑郁症有一个综合的了解。

 

二十年前,安德鲁·所罗门说,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抑郁症的污名化,遮蔽了多少本应被诉说的痛苦。当我们能够谈论它,它才有可能被理解、被减轻。正如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最可怕的魔鬼是那些没有名字的魔鬼,最大的恐惧来自我们并不知道恐惧的原因。这个世界,似乎并不欢迎不开心的人,但没人能避免抑郁情绪的侵袭。在这场与抑郁之魔的战斗中,没有人是局外人。


本期主持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王青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