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今日(1月21日)开幕。北京市政协教育界别委员、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总园长朱敏今年在提案中对预防青少年自杀、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建议。

 

朱敏提出,由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青少年自杀屏障;构建遍布全市的心理危机社会支持网络和自杀干预网络,建立自杀预防专门机构等。

 


青少年自杀问题须引起重视

 

“青少年是个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和学业竞争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更有极端的甚至会产生轻生或其他危及生命的行为。 ”朱敏指出,青少年自杀成因复杂,主要围绕学校和家庭中矛盾和问题。

 

记者了解到,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教委曾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强化辅导室建设,开展心理疏导,还要求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专题教育综合教材》并投入使用等。

 

“然而,屡有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提示我们,预防上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朱敏注意到,虽然社会呼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一些学校也在研发、开展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但由于缺乏全面的专业指导,以单个学校的力量尚不能建立相关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教育的效果有限。

 

另外,学校一线教师心理培训不足,不能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情绪问题;父母科学养育知识观念普及不够,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情绪变化的缺乏及时关注;家校沟通机制不健全;社会舆论环境诱导青少年误入自杀歧途。

 

倡导家长与孩子每天有效沟通“一刻钟”

 

朱敏建议,组织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研发系列生命教育课程,并培训学校的老师,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老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发现青少年的消极情绪,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干预,通过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投入的力度,确保自杀预防工作的正常运转。

 

同时,构建遍布全市的心理危机社会支持网络和自杀干预网络,建立自杀预防专门机构,培养自杀预防的专业队伍,针对自杀高危个体和其他受自杀问题困扰的人开展具体服务,如心理诊所、心理热线等。

 

在环境和教师队伍建设上,朱敏提出,建立健全教师心理辅导课程体系,纠正教师不恰当的批评、过度的惩罚和歧视等做法,保护青少年的尊严和人格,避免一些学生因此走极端。

 

家庭教育方面,朱敏建议,通过社会多渠道宣传、学校家长课堂,引导家长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习亲子沟通的知识和技巧;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有效沟通交流“一刻钟”,增加家庭亲密度。

 

朱敏还建议,构建完善学校与家庭“一对一”沟通机制,包括班主任老师“家访”制度落到实处,保证每学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一次;同时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档案管理机制,做好文档归档,记录学生问题、家校沟通方式、沟通内容、问题解决方式和解决成效等,并纳入学校检查考核范畴中。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柳宝庆 摄影 李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