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平台上以“论文查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不同商家提供查重服务。图片来源:某电商平台截图

文|易之

 

最近,论文查重引发了舆论的密集关注。5月26日,新京报的一篇报道再度掀开了论文查重“黑市”的一角。

 

据报道,现在网络上有大量提供论文查重服务的网站与店铺,然而很多店铺系盗用学生的查重账号,导致学生无缘无故失去查重机会,更有甚者用山寨网站来欺骗学生。此外,在这种非正规渠道的查重服务中,论文安全也无从保障,存在被剽窃的可能。

 

其实查重服务并不难找到,几乎是公开的,在平台上一搜随处都是,从数元到上千的都有。然而,这些服务很多都是非正规的。根据知网法务部工作人员回应称,“知网不对个人提供检测服务,网上售卖的知网论文检测基本都是违规的。”可见,网络上的一些查重服务,本质上是一种黑色产业。

 

更应该深挖的是,这种产业为何存在?根据报道,其实很多学生都发现了查重账号被盗的情况,学校在下发查重账号时很多也都提示“立即修改初始密码”。饶是如此,因为账号密码多和学号相关,盗用者可以根据编号规则挨个尝试,故而被盗情况频发。

 

而另一个现象更值得警惕,根据查重商家以及知网工作人员的说法,部分账号管理人员可能会将多余的账号拿出去售卖。这个性质可就大不一样了,相当于是高校工作人员成了“内鬼”,和外部商家合谋,利用查重牟利。

 

应当明确,查重是保证学术纪律的必要之举,重复率是检验论文独创性最基础的标准,查重作为一种论文审核的机制性存在,必须坚持。

 

如今论文查重已经成了几乎所有高校论文审核、学生毕业必须经历的一关,因而必须保证查重的纯粹性。社会不能容许查重黑产的存在,绝不能容许少数人将学术规范的保障机制变成牟利的工具,侵吞学生的利益。

 

无论是对于网络上广泛存在的商家,还是高校里可能出现的“内鬼”,甚至是用山寨网站进行诈骗,事实上都应当有个系统性的调查。从网络上查重服务泛滥情况可知,这已经不是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常态操作”,查重乱象已到了不能再听之任之的地步了。

 

追根溯源,黑产之所以出现,本质上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也应当被正视,纳入“治理查重黑产”的视野之中。

 

从报道以及网络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校不提供或提供的查重机会较少,导致学生不得不求助于网络查重服务。也有学生反映,查重系统有时并不精准,例如将学校、专业、公式等信息通通标为重复内容,安全起见,学生只能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查重,无形中推高了查重需求。

 

既然查重已经是论文评价不可逾越的环节,那么就应当保证查重的普惠与规范,降低查重的经济门槛。如果不解决好查重供需之间、正规路径和地下产业之间的矛盾,查重也可能“变味”,变成一种对学生的折腾,甚至被有些人钉上“形式主义”的标签。

 

论文查重本是个大数据背景下的技术升级,它应该体现一种科技赋能的属性:高效、便利、精准、透明。而这,也应当是治理查重乱象、完善查重系统必须坚持的方向。

 

□易之(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实习生:唐杰婧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