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展圣洁)1月18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阳光厅开展。


观众在看大熊猫(左)和棕熊(右)骨骼系统的塑化标本。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分为四个板块:“熊猫大事件”板块介绍现生熊猫、熊猫化石的发现过程,以及何谓“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揭秘大熊猫”板块阐释大熊猫外形、大熊猫和谁的关系更近、大熊猫的骨骼、肌肉以及生长发育过程;“大熊猫演化”板块则讲述大熊猫的家谱、兴衰以及和人类的关系;“保护大熊猫”板块介绍大熊猫现在的生存状况等。


小朋友在看一件大熊猫幼仔的仿真模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策划部主任苗雨雁介绍,在熊猫大事件板块,除了展板文字,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让观众了解更多。“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最早研究大熊猫的人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法国人。150多年前,法国戴维神父在四川宝兴的一个农民家里发现了大熊猫的毛皮,引起了他的兴趣。后来,大熊猫的标本被带回了法国,研究结果公布后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了解,展览围绕“大熊猫演化”主题策展,共展出大熊猫、小熊猫、元谋始熊猫右上颌骨等近90件珍稀精美的化石标本,并配备7台多媒体设备,全面介绍大熊猫演化与保护等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系统讲述大熊猫与人类同行800万年的演化故事。“像一些骨骼类的展品,也是美术专业或生物学等专业观众近距离观察的好材料。”苗雨雁说。


已知保存最好的巴氏大熊猫骨架化石。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厅里最重要的标本是位于展柜里的“大熊猫亚化石”。“化石的发现人是黄万波研究员,这个头骨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苗雨雁介绍,令人惊奇的是,头骨上有明显的刀砍痕迹,证明6000多年前的三峡腹地是大熊猫的家园,也说明大熊猫是史前人类的狩猎对象。


“熊猫时代”特展曾荣获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并入选“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本次在保留原展览主题、内容和重要展品的基础上,结合展厅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为大朋友、小朋友们献上面貌一新的科普盛宴。


展览现场使用了各种图表和多媒体让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熊猫。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通过举办这次展览,一方面是想让更多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观众朋友多了解一些熊猫的生理特点、习性和演化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年不论是在大熊猫保护区的建设,还是动物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健全方面,我们国家都有很多进展和成就,也想让大家多了解我们保护大熊猫的意义。”苗雨雁说。

 

据悉,该展览为收费展览,票价20元/人,展期为2022年1月18日至2022年6月17日。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影记者 浦峰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