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鑫将从南京大学毕业。图/新京报资料图

近日,“大凉山娃全奖直博港中文”的话题冲上了热搜。热搜的主角陈时鑫是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一位来自大凉山的少年。

从大西南的阿普路村小学,到冕宁县第二中学,再到成都市石室中学、南京大学电子学院,如今,陈时鑫“直博”到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并且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他从山坳里一路走来的求学经历很是艰辛,却也完全改变了自身命运,也打动了许多网友。

纵观他的经历,真正让人们内心产生触动的并非只是他“如何学霸”,而是他从山坳里摸索着走出来的不屈不挠,还有他面对城市生活内心产生落差感后,处理自身境遇和出身二者关系的智慧。

他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中说:“对于过往的经历,有些人会说这是一种痕迹,摆脱不了的。我自己的想法是不要害怕跟别人谈起这些,当我可以很自然地说出这一切的时候,我就真正跨过去了。”

他曾因自己的出身自卑过,也与自己顺利达成“和解”,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坦然,是无比打动人心的。他思想上的成熟认识,也让不少网友表示“学到了”,这其实就是人们心底里认同的,一部分人却未曾拥有的“正视自身命运,并勇于改变命运”的价值观。   

高中时的陈时鑫。图/新京报资料图

“读书能改变命运”是个简单的道理,但现如今,有不少人张口闭口“读书无用论”,更有不少考上大学的学子自嘲是“小镇做题家”,自嘲“只会做题,什么也不会”,总之都是表达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不信任感,同时也暗含了一种“做题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力感。但是,现实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一直在向我们强调“读书改变命运”这个道理并不过时。

陈时鑫的经历,也不禁让人想起了去年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两人有着相似的出身、同样艰辛的求学经历。要看到,无论是去年黄国平的例子,还是如今陈时鑫的例子,包括最近因6000多字论文致谢上热搜的另一位大凉山小伙苏正民的例子,都是对时下舆论中“小镇做题家”和“读书无用论”的有力回击——读书放在当下,仍可以改变自身命运。

只不过,人们要认识到“读书改变命运”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的复杂性。“读书”并非一劳永逸,也并非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万事大吉”。社会对人的要求复杂得多,人要时刻保持成长性,要保持对于未曾涉足过的领域机会的警惕性,这才是当下社会中“读书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

这种成长性在陈时鑫身上有很好的体现。他并没有因为考上南京大学沾沾自喜,相反,考上大学只是他人生的开始。比如,他在校期间将自己能利用的资源“拉满了”:拿了不少奖学金,做过不少学生工作,也拿过“辩论赛新生杯最佳辩手”。

陈时鑫经历了高中的心理落差,大一时变得更加自信,担任学生干部。图/新京报资料图

当陈时鑫周围的同学们考雅思、考托福、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时,陈时鑫一边做家教,一边在思考未来。他没有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只停留在“考上南京大学”,而是一直保持了对自己成长和命运的思考性,这种思考促使他有不同的选择和努力。  

借由陈时鑫的案例,各大高校的学子也要认识到“读书改变命运”的复杂性,不能只陷入“小镇做题家”的精神困境中。人不应仅只满足于“会读书”,在把握自己命运上还需更多前瞻性,这和“会读书”一样重要。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丁慧
编辑/迟道华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