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做好、启动或完成土壤、气候、种质资源等三项普查。距离上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均已将近或超过40年。摸清这三项农业“家底”到底有何意义?为了解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业内专家。

 

农业家底1

土壤三普预计动员17万人为解答土地“难题”提供数据参考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实际上,关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曾提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被业内人士简称为“三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卢昌艾此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早在2021年上半年,关于三普的前期工作就已经开始了。2022年2月1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

 

资料显示,我国土壤一普于1959年开始,1961年完成相关普查任务。土壤二普的开启时间为1979年,距今已44年。40多年来,中国的城乡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全国的粮食产量从1979年的3.3亿吨,上升到2022年的6.8亿吨,翻了一倍还多。但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中国的土地,尤其是耕地,一直处在极限利用的状态,许多问题,早已引发普遍的关注,但一直缺乏更全面、更完善的土壤数据。土壤三普将为一切问题的解答,提供最为详细和科学的依据。

 

土壤普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包括调查哪些土壤,如何确定取样点,需要哪些土壤的数据、如何汇总数据、如何控制质量等。据了解,土壤三普将历时4年,在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散了6万个样点,预计将动员17万人参与。

 

农业家底2

摸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摸清一项农业家底——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作为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抓手之一。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他介绍,我国第一次农业气候区划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中央气象局党组为了适应国家需求、利用气象部门的优势为农业发展和规划服务,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工作。1964年,中央气象局直属的“农业气候区划办公室”成立,并在同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1979年,第二届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会召开。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国家农委成立了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到1985年,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28个省、区、市都完成了农业气候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及若干个县级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调查。

 

时间回到2023年,距离第二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已过去将近40年。许小峰称,当前,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显著改变,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地指导现代农业生产。为此,启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的呼声再起。

 

国务院2022年4月下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2023年1月召开的全国气象局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研究开展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

 

“40年前进行区划和普查时,我们掌握的观测资料还很有限,观测技术、设备和观测方法等都存在较大差距,难以获取精细化信息,而且那时对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与现在相比差距明显,加上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多年形成的气候状态已经发生了系统性变化,我国农业生产近年来从规模、品种、布局、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重新开展区划和普查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也相信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通过获取新的数据和研究分析结果,能为我国科学指导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产生积极影响。”许小峰表示。

 

农业家底3

规模最大的种质资源普查为种业翻身仗做保障

 

种业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目前,许多种源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重要原因就是优异种质资源储备不足,精准鉴定挖掘不够。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在谈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时明确提到,要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2021年,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部署,农业农村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2021年至2023年,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现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的全覆盖;启动并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现对全国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启动并完成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现对全国所有养殖场(户)主要养殖种类的全覆盖。通过此次普查,摸清资源家底,有效收集和保护珍稀濒危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当时,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曾表示,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品种历经7次至9次更新换代,每一次都是从资源上先突破。尤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环境变化,农业种质资源数量和区域分布发生很大变化,部分资源消失风险加剧,一旦灭绝,其蕴含的优异基因也将随之消亡,损失难以估量。组织开展新一轮普查,摸清我国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首要任务。记者了解到,与前两次调查相比,第三次普查特点鲜明。首先是区域全覆盖。凡是有畜禽和蜂、蚕遗传资源分布的区域实现全覆盖,将以前未覆盖的青藏高原区域和边远山区作为重点。其次是对象更明确。所有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都纳入普查对象。另外是内容更深入。除了继续注重传统指标参数外,还有两个亮点:在分子水平上收集整理有关遗传信息,推动建立畜禽品种DNA特征库;依靠畜禽保种单位和养殖场户全面系统开展生产性能测定。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此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农业农村部将抢救性收集一批珍贵、稀有、濒危资源,发现鉴定评估一批特色优质高效的新资源。并且将健全国家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今年要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显然,这一次普查将帮助我们留住那些消失或濒临消失的种子,更好地保护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